当前位置: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18 04:22:2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篇1

  这节课共涉及到了三个实验,我考虑到这三个实验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明白热传递的方向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如果就这样按部就班的做完三个实验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探究精神。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我打算先给这三个实验一个定位:第一个实验为导入,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热是可以在物体之间传递的,从而引入这节课的主题“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第二个实验为探究部分,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知道热在铜棒上的传递方向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逐步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第三个实验是进一步研究,通过观察金属片上蜡的熔化情况,进一步总结出热传递的这个重要性质: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并且认识到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

  在设计导入实验的时候,我想如果直接叫学生把铝棒放入热水中加热,这样的设计感觉是老师在牵着学生走,会禁锢他们的思维。于是我想到了先问同学们:谁能使我手里的铝棒热起来?这一问同学们果真踊跃回答,接着问铝棒为什么是热的,这样很自然地引入新课题。

  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能看到或感觉到热的传递方向。在设计这个实验的时候,老师也费了不少功夫。因为书上的实验是用两个铁架台中间拉一根铁丝,在课前我动手试过,发现这样做有几个缺点:第一,用两个铁架台桌子小不好摆。第二,铁丝拉在中间很不容易拉直,会影响到实验效果。现用细铁丝,效果不行,然后改为粗铁丝,效果还是不明显,最后决定粗铁丝换成了铜棒,因为铜棒较粗夹在一个铁架台上就行了,然后自制腊环,,发现改造后的实验装置效果很不错,我就事先为每组准备好了这些材料。为了让学生既动了脑筋又能圆满完成实验,我提出让孩子们先小组讨论怎样利用桌上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使我们能观察到热的传递方向?通过前一个实验,同学们已有了较浓厚的兴趣,这次更是积极地想办法,在汇报中,我并没有直接指出他们的不足。让其他组的同学更清楚地意识到做实验时还得更加细心,我觉得孩子们的收获不小。

  第三个实验是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方向,进一步研究热传递的方向,书上设计有两个实验:

  1、从金属片的中心处加热。

  2、从金属片边缘的一个点加热。,观察蜡的熔化情况,并思考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有前面实验做基础,我充分相信孩子们能很圆满地完成实验,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生很轻松、自然地就总结出了热传递的这个重要性质: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得出了热传递的概念。

  纵观本节课,我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1、在做每个实验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特别是第二个实验先让学生充分预设在加热后,哪一个腊环会先掉下来?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得出科学的结论,起到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仔细观察积极参与其中的乐趣。通过实验结果与之前猜测的异同,使学生真正获得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达到了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通过学生亲自实践,能最终总结出这一课所要揭示的科学概念,可见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已经“消化”了。

  2、在上本节课之前,由于教师作了较充分的准备,几个实验都亲自实践了一下,所以发现了实验装置的一些不足,及时做了修改,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也更便于学生实际操作,因此本节课的三个实验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在实验中,老师充分考虑到安全因素,及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酒精灯的安全及加热时的安全,控制了不安全的因素。教师还提示学生不腊油滴到桌子上,用白纸接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4、整堂课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实验中学生敢想、敢做、敢说,达到了实验的真正目的。

  不足之处:

  由于实验桌摆成一字形,不利于两边的学生参与实验。整个过程时间没把握好,先松后紧,教师的语言表述不够精练。学生交流的时间不充分,如果克服了上述问题,效果会更好!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篇2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内容。在试教和上课之后,反思如下。

  一、下水实验,要严格操作

  作为科学老师,大家都清楚做下水实验的重要性,但事实上,仅仅做下水实验还不够,老师要通过预实验发现问题,为学生实验排开尽可能的障碍,提高其实验的成功率。

  第一次试教前,我就做了下水实验,由于火柴数量有限,我将书本中的火柴用大头针代替,实验现象很明显,于是我就坦然地开始试教。不过在第二天试教时,我想当然地又把实验材料换成了火柴,结果大失所望——每个小组实验都失败了!课后分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买来的火柴梗都很粗,即使凡士林融化了,火柴也都卡在金属条的小孔中,掉不下来。

  这给我当头一棒,看来,下水实验做好后不能随意更换材料!于是,我将实验做了改进,严格按照下水实验的操作为学生准备整套材料,效果很不错。

  二、学生地位,要主体体现

  在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老师只是作为主导者,起到辅助、促进和帮助的作用。虽然我深刻地理解这一点,但是在试教过程中,还是不肯“放手”让学生说,很多问题只是简单地通过提问和问答,最后由老师总结得出了。这样的课堂,少了一份学生的.思考,感觉干巴巴的,枯燥无味。

  于是,我将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在一些环节,放手让学生来说。如:在展示实验材料之后,由学生上台指出,这些分别是什么;在交流实验方法之后,由学生来说实验要注意些什么……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不用担心学生说的会偏离主题,或许他们还会说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呢!

  三、细节之处,要细细琢磨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一堂课的细节许许多多,我就列出自己在今后教学中要注意的几点。

  1、教师话语还需再精练,学会适当的留白,有时候要给学生一定思考的时间。

  2、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汇报交流部分要充分。

  3、一节课中的提问要集中,否则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可能总结不出精简的实验结论。像在本节课中就可围绕“热在金属棒中是怎样传递的”和“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展开,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概括。

  4、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适当地进行练习,从而巩固新知,利于知识的建构。

  5、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在一节课中都能“发言”。

  十分感谢师傅的指导,通过此次启航杯的上课,我发现了许多平时上课还需要改进的地方。继续努力!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篇3

  在前五课,学生不断的经历给物体加热的活动,也体会到水、气体和液体都会热胀冷缩,尤其是在研究固体上,学生感受给铜球、金属条加热,手握的地方会变热,热从哪里来,展开本课的教学,对于本课反思:

  1、寻找生活经验,完善概念

  学生在平时就有用金属勺子浸泡在热汤中会慢慢变热的.经历,大部分的勺子在手柄位置都会放置塑料等减慢传热速度,这不仅仅与本节课的教学有关,为下一节课传热速度也打下铺垫,对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需要合理的`转化,设立疑问,为何会这样呢?孩子们感受到金属的导热性。

  2、联系先前经验,加深学习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有了热水袋中的水怎样被加热升温?学生初次感受温度由高到低传递,再加上实验操作,感受越接近热水,金属汤匙的温度就越高,让孩子们在猜测中验证热的传递方向和温度变化。

  3、课件演示,获得新知

  在本节课教学前,对于材料准备比较缺乏,因而采用课件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热的传递方向,孩子们在直观课件中获得对热传递方向的再次感受,也加深自己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理解。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08-04

《怎样放得更大》科学教学反思09-30

[热]初中英语教学反思07-04

中括号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范文10-16

教学拼音的教学反思08-29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8-13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10-11

识字教学教学反思10-01

教学故事的教学反思08-17

口语教学教学反思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