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翠鸟》教学反思
《翠鸟》教学反思1
“走出浮华,走进真实的语文课堂。”这是我听了廖惠洁老师执教的《翠鸟》第二课时后最大的感触。廖老师用普通的课堂,平实的语言引领孩子真正走进了文本,最终达到目的——学生读“懂了”。
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是本课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作者在介绍翠鸟时,紧紧抓住了它的外形和动作上的特征,表达方法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方式。比如,“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作者在描写翠鸟机灵、敏捷的动作特点时,把它和小鱼做了一番对比,小鱼“悄悄”地吹了个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在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同时,表达了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在课堂教学中,廖老师引导学生领悟观察方法,使之言之有物;接着引导学社体会描写顺序,使之言之有序;再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通过朗读体会感情,使之言之有情。而且在整节课里,廖老师都以语文的读、说训练为主,问题设计得环环相扣,使得学生的回答热情也比较高,因此学生的发言与参与度较高。
在这堂课上设计精妙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朗读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点缀”环节。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是理所应当的。但如何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的语文教学手段或是说一种方式,确实令人深思:是变换不同的朗读方式“分角色读、引读、齐读、分组赛读”等等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还是整堂课始终听到书声琅琅,却听不出教学前后朗读有什么质的变化?廖老师的课堂没有一点花架子,只是运用先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句理解、体会,再次朗读。廖老师整个课堂就是以这三个环节去引领学生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堂伊始,廖老师就让学生自由读文,让学生从读中悟,课文是如何描写翠鸟的?然后引导学生谈读后的感受或自己的理解,并抓住重点词句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只要学生读好了,廖老师总能找到学生值得表扬的地方进行鼓励,学生不由得信心大增。廖老师就是这样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当文本中的角色。
课堂上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每位学生都投入到了课堂当中去,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争着要以自己的方式朗读课文,要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的抓住翠鸟的动作来读,有的模仿老人的声音读,有的读出自己对翠鸟的喜爱……到这个时候,廖老师见缝插针,说,“翠鸟美丽机灵,作者和你们一样都喜欢,作者还想捉一只饲养,他们的心愿实现了吗?为什么?”从这里表现出孩子们是多么喜爱翠鸟,在老渔翁的开导之下,“我们”从内心深处懂得喜爱翠鸟不应该是将它们捉来饲养,而是应该和它们做朋友的道理。从而培养了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整个课堂学生是主体,所以学生才能投入,才能自己去思考、去理解,才会有学生对翠鸟的形象的描述。最后廖老师让学生总结课文的写作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仔细观察,按一定顺序写;运用比喻、拟人等生动的表达方式。仿照《翠鸟》写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让学生把知识迁移到写作上去。
我们老师只要自己全心投入,做个出色的引路人,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最想读的部分来练习,自由地读给大家听。那么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学生读得最带劲,最仔细,最用情的时候。孩子们在整个过程中自选、自读、自悟、自练、,寓教于乐,融会贯通,读得轻松愉快,读得酣畅淋漓,读出属于自己的感觉空间。
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高效的教学,真正的有效的朗读该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有感情的朗读”,即“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要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在课堂上如能出现如此美妙的朗读境界,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享受。
《翠鸟》教学反思2
廖老师虽然年轻,但她凭借着自己对教材独到的挖掘和驾驭课堂的娴熟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她执教的《翠鸟》第二课时孩子们学得用心积极,综合来讲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一、以趣促读,读出情趣
如果说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敲门砖,情趣则是语文教学的精神催化剂。教学中,尤其是讲读课文中,我认为课件适时地引入,对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读书时的情感投入,确实起到积极作用。
廖老师在教学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时,及时补充课件,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翠鸟外形的美丽和行动的敏捷。然后再充分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读的过程中体会翠鸟的“美丽和机灵”,在朗读中想象、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如第二自然段:“尽管小鱼是那样机灵,只悄悄地把头露出了水面来吹了个小泡泡,可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目光。有时,小鱼刚刚隐约可见,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刹那间,叼起一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让学生体会情景朗读,师给予提示:“悄悄地”读轻声,“吹了个小泡泡“也读轻声,表现出小鱼的“机灵”。“尽管”是个转折词,读得重一些。动词:蹬、叼、贴、飞需读得重,整个捉鱼的一句都要快读。最后一句:只有芦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就应该读得舒缓了,以表示余波未尽……可以请学生示范读,或比较读。从而体会小鱼的机灵,翠鸟捉鱼速度的快。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在学生初读课文,知道课文是从外形、活动以及生活习性三方面来介绍翠鸟之后,在理解这三部分内容时,老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翠鸟的哪一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以此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最擅长的学习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独自或自选合作伙伴,进一步探究有关翠鸟的知识。
如:第一自然段,写到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背上的羽毛像……腹部的羽毛像……那为什么不直接写翠鸟头上,背上和腹部羽毛的颜色呢?学生们合作学习,进一步体会到比喻句的形象生动,进一步感受到生动灵活的语言才能抓住读者的心。在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原因时,老师趁势引导,将学生的认知引向深入。如在理解“透亮灵活”时,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将眼睛的特点与它捕鱼联系起来进行,从而让学生明白正是眼睛的灵活才让翠鸟的的活动如此敏捷,为下文的学生做了很好的铺奠。
三、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这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描写动物的美文,文章以优美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述了翠鸟的外形活动特点,全文生动形象,描写具体,从字里行间都可以读到作者对翠鸟的喜欢之情。那如何让孩子们既认识到翠鸟的特点,以能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方法呢?廖老师执教的《翠鸟》第二课时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如在理解翠鸟的羽毛时老师故意设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作者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翠鸟的美丽可爱?还有在理解完课文后执教老师再次设问:作者是怎么把翠鸟写得如此形象?这些问题的设计都为学生体会作者优秀的写作方法起到了很好的点拨作用。在与文本对话结束之后,老师又让学生写一写你喜欢的小动物,这样将学到的写作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真可谓“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这节课在一些地方有待进一步改进,如对翠鸟活动特点的挖掘还是不够深入,体会得不够到位,板书没有和讲读课文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在使用该精品课程时应该适当进一步改进。
【《翠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翠鸟》教学反思11-07
教学拼音的教学反思12-19
教学故事的教学反思12-03
识字教学教学反思11-28
口语教学教学反思11-21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11-16
教学课后反思01-04
《小草》教学反思01-03
错误教学反思01-02
电流教学反思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