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3 19:01:0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草原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原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1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语言,向人们生动展示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和内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对场面描写富有激情,细腻传神,并且将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成功之处: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整节课的教学,我始终把学生与自己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坚持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自己则扮演一位聆听者、鼓励者、指导者、参与者,把学习、感悟、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大胆地说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力求将自己与学生摆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三、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存在的不足:

  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对重点语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即使学生和老师是多么喜欢这篇课文,多么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师生从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中、从文章字里行间中能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但是始终未能亲身到辽阔而又美丽的大草原中感受,目睹这一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感遗憾。正如古人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确如此,我个人认为,假如学生和老师都能到蒙古草原中走一趟,置身其中,相信体会绝对比现在看图片、看书、看录像、读书深刻得多。

草原教学反思2

  语文课上,我正引导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让他们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草原静谧的美。按教学思路,我该引导学生朗读全文了,让他们能在朗读中体会草原的动态美与静态美,同时领会课文的条理。可刚一读完第三自然段,第一大组里就冒出了一只小手。“曹悦,你有什么事吗?”我耐心地问。曹悦站起来,拿起书,郑重其事地说:“老师,我知道为什么说羊群像白云。”我很高兴,提醒全班学生:“同学们注意了,现在曹悦小朋友有一个重大发现,让我们来听一听。”

  曹悦说:“因为白云是白的,羊群也是白的,所以说羊群像白云。”曹悦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冒出了更多的'小手:“老师,我还知道。老师,我还知道。”“于润泽,你说说看。”于润泽站起来,说:“如果是一只羊的话就不像白云了,要许多只羊在一起才像白云。”“对。还有,如果羊群在跑的时候也不像白云,因为白云不会跑得那么快。只有羊群一边吃草一边走的时候才像朵朵白云在飘动。”刘悒杉干脆就不站起来,坐在座位上直接插话。再读这句话,学生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

  这时,下课铃响了,虽然教学任务没能完成,但我很兴奋。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而且孩子们在小组学习中充分讨论,畅所欲言,让他们的思维不受局限,更加开阔。在交流中他们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对课文的理解在一步步加深。如果我在教学中对第一只突然举起的小手视若无睹的话,我想我会错过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失去一次又一次和学生真正交流学习的机会。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经历了这一次后,使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草原教学反思3

  《草原就是我的家》这是一首内蒙古短调民歌。四二拍,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整齐,使得歌词简单易唱,表现了小小年纪的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深深地挚爱之情。这首歌曲主要让学生通过聆听、演唱,感受歌曲的情绪,并结合蒙古族大草原的广阔无边,唱出歌曲欢快的情绪,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格,用歌表演的方式表现蒙古族人民的豪爽,并唱出旋律的豪放、雄壮有力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通过反复聆听、跟琴学唱,孩子们很快就能演唱这首歌曲了,接着我让孩子们用快、慢两种速度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感受快速的热情、活泼,慢速的辽阔、悠扬的不同特点,更好的感受、理解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本节课最值得一说的是歌表演环节,我让学生自己根据歌词创编动作并几个人一组上台表演,孩子表现的都非常好,不仅唱出了豪放、雄壮有力的声音,动作也有模有样,还有的同学竟然在“骑上了我的小红马,挥动鞭儿唱起歌”时一边挥动鞭子,一边跳了起来,还真有骑马时的状态,这节课孩子们看上去都很开心,教学效果也不错!

  今后的课堂上,我们要多鼓励学生们进行创编,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草原教学反思4

  《草原上》是三年级的教学内容,是第五册教材中唯一一个弘扬民族音乐的单元。

  教学设计上,我主要根据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进行了综合的设计。教学过程仍以歌舞、伴奏为主要的体验音乐的方法,但在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上,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那就是改变传统的听唱学习方式,初次尝试由视唱入手,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填词演唱。

  时间证明,我的尝试是成功的。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出色地完成歌曲的自主学习任务。这样做的好处很多,比如可以使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增强,视唱旋律的能力提高,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而这些也正是我尝试这种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

  对于刚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这种方法是有很大难度的,而我的大胆尝试,另一方面体现的世我对学生的透彻的了解。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所以备课中我既要备教材,更要备教学生。我的方法学生是否有能力完成?要完成这个环节,还要针对学生的哪些技能进行特殊训练?一次次的定案,一次次地推翻,在反复的斟酌中,我决定刚刚的学习方法,也形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这节课还有一个亮点是,体验音乐的环节。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蒙古族音乐、舞蹈的魅力,我首先借助多媒体把一段蒙古民族特有的舞蹈——筷子舞展示在学生面前。视与听的结合,营造了强大的震撼力,激起学生随歌起舞的情感。这时拿出我自费为他们准备的筷子,边讲解边示范,很快地把他们引入音乐,变身为骄傲自豪的蒙古族小牧民。在感受音乐带给自己快乐同时,进一步了解了蒙古族舞蹈,从而为民族音乐感到自豪。

  本节课的不足是学生在用不同方式表现音乐的时候,总是忽视自己的唱,使得歌曲教学课中唱的不突出。分析原因,是学生年龄较小。主应力分布不均,顾此失彼了。还有就是新学歌曲,唱我的熟练度还不够。从这也看出一个优点,那就是这节课的教学是真实的。

  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多运用这样或类似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促成更强的学习音乐的能力。

草原教学反思5

  今天听徐建花老师执教了一年级的《草原》这一课,把我的思绪一下子又拉到了六年前——自己带一年级时候的情景:听着孩子们奶声奶气的朗读,看他们虽不精彩但却极力投入的上课,看他们为了老师一句简单的表扬一本正经努力地读书……不禁有些感慨——这些,是现在高年级课堂所缺少的一种生动和真实!

  一年级的孩子,初生的牛犊不怕虎,他们是率真而勇敢的,答错了也不会怕听课的老师笑话,但同时,我们也从这堂课上可以想见徐老师平时是怎样让这些孩子如沐春风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的,是怎样努力地构建这民主和谐的课堂的。每一次表扬、每一次鼓励、每一个微笑都是孩子举手勇气的,是他们自信心的基石,因此全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低年级的课堂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是重难点,今天,徐老师采用了多种方法突破:图文结合,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个别读,学生齐读……恰当而巧妙。

  对于江南水乡的学生来说,草原是相当陌生的,上课前,老师选择的歌曲、图片在不经意间就把学生带到了那辽阔的打草原上,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像的缺憾。在教学时,徐老师更是通过多媒体课件、通过歌曲创设情境、通过具体的语言描述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教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悟到草原之美,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再次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可以说,这样虚实结合,两次感知,层次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概念,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感知是深刻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恰到好处的。

  低年级学课文要不要板书设计?如果要,怎样的板书才是合理的?怎样的板书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我觉得教师在板书时不仅是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更是写字的“言传身教”——给学生示范,所以我觉得板书的设计更要少而精,要用足够短的时间写,却派到足够大的用场。如:理清条理、指导复述课文,背诵课文时候,关键的一个字、一个词等。

草原教学反思6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但是,对于我们江南水乡这边的孩子来说,草原是相当陌生的。孩子们基本上没有看到过草原、牛、羊,要理解、要体会、要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等相当困难。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围绕《语文新课程标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努力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丰富学生表象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学习注重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情景中体悟,在体悟中学习。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努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多媒体图象及声音效果,拉进学生与“草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学习。我运用多媒体图片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象的缺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意境。

  我利用图片和音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比较抽象的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与精神。比如,我用一张春天茂密的草原图来解释“铺满新绿”——先课件出示“铺满新绿的草原图”,然后问“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嫩绿嫩绿的;很多,到处都是。)接着老师说“春天来了,草原上的小草都冒出了新的嫩芽,而且到处都是,像给草原铺上了一层绿绒绒的地毯。这就是课文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学生找出了“铺满新绿”,最后知道学生读好词语和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

  总之,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我成功地创设了情境,让学生理解了一些难懂的词语,深刻地感受到了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

  二、积极渲染,激发学生想象

  我播放“啪!啪!”的鞭声,响亮、震撼,通过形象的画面、声音,帮助学生感受草原的“宁静”,体会“草原醒来了”的情景。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牧羊人在远处放羊的情景”时,我用饱蘸着感情,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草原,让学生在老师的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象草原景象,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老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

  再如我让学生听听牧羊人的歌声,欣赏草原的风景图片,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回荡”一词的含义,并让孩子们从欢快的歌声中感受牧民们辛勤劳作时喜悦的心情。

  三、紧扣关键,引导学生品味

  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指出: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一切生活都是运动着的。我从教材中提炼出“醒”这个动词,结合之前学过的《春笋》《雨点》《小池塘》等课文中的'拟人句来理解,注重了知识的复现与整合,并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拟人”这种方法的有趣、生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表达,避免了枯燥抽象的讲解。引导学生畅谈看到的、听到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学知识,进一步揭示了“醒”的内涵,加深了对“醒”一词的理解,更让学生觉得贴近可感,收到因方借巧,即势会奇的效果,悟解得更加深切了。

  再如,“涌”字生动地再现了很多羊儿欢快地出圈门的景象,我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语言描述,让学生感受到一幅鲜活、跳动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假设自己就是那一只只欢乐的羊群,体会草原的快乐、自由,再读课文,学生自然就能把羊儿的多、羊儿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抓住机会,鼓励学生表达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我们教学的目标之一。每学完一个自然段,我都会引导学生谈谈: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个“( )的草原”?捕捉了这一点,并将学生发言时运用的准确优美的语言一一写在黑板上,书写时还加上了简洁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话语。这样做,将学生的语言当作了课堂评价的资源,一方面使发言者得到充分肯定而深受鼓舞,一方面又激起了其他学生的竞争热情。全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同时,板书的语言也是一种示范,能更充分地发挥师生交流的作用,又避免了小学生发言易重复的问题。于是,一个个独特的词语从学生的口中迸发出来。

  当然,本堂课也并非尽善尽美。比如,有些小地方有高估学生的能力问题,训练难度偏高了点,而一些比较简单的能力点训练被我忽略掉,可能会造成中下等学生的学习困扰。

草原教学反思7

  本课程包括歌曲《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欣赏曲目《草原放牧》、《草原巡逻兵》等内容,需3-4个课时完成。我校三位老师分别上了唱歌课《草原上》、唱歌律动课《我是草原小牧民》及欣赏课《草原放牧》。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导入

  《草原上》采用了听音乐律动击拍的方式导入,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歌曲学唱做好了铺垫,可谓一举两得。《我是草原小牧民》采用的是教师手风琴演奏导入,教师精彩的表演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求知的目光,可谓事半功倍。《草原放牧》采用了故事导入,教师的语言极具感染力,精彩的故事讲述紧紧揪着孩子们的心。总的来说,三位老师的导入都非常成功。

  二、教学方法

  三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可谓是形式多样、尽心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旋律的起伏变化,第一课时的.王老师设计了随旋律蹲起的环节;为了更好地展示蒙古族的歌舞特点,王老师现场舞了起来。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课时的易老师设计了整首歌曲的律动。为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第三课时的梁老师设计了集诗歌、绘画和舞蹈于一体的创编环节。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三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这对现在多媒体稍显泛滥的课堂更显珍贵。

  三、教学建议

  王老师的《草原上》前面的节奏击拍x x x-未能在歌曲教唱环节中运用略感可惜,后与之交流得知是因时间不够,则之前的歌词朗读环节似可删减。而手号引导歌谱视唱环节又似乎可以拓展为:个别学生手号打出歌曲的任意一句谱,其他同学唱出该句歌词,借以巩固对手号及音高的认识,并巩固歌词。易老师的《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内容安排稍显琐碎。其中歌曲教唱用时太少,在学生基本学会歌曲之后还可在歌曲的音准、节奏及歌唱的声音、情绪上再作要求并落实。梁老师的欣赏课《草原英雄小姐妹》开始的曲式结构“aba”环节似可不要,直接故事导入。梁老师的语言极富感染力,若脱稿讲述效果会更佳。第一遍欣赏时要学生听辨有几个乐段的目标太难,似乎应重新设定该环节教学目标,并进一步加强音乐主题的熟悉。

  总的来看,三位老师在课堂上教态自然、教学语言运用恰当、具亲和力、课堂组织有序、备课认真充分,诸如这般的优点很多很多,值得本人认真学习。以上观点为本人听课所思,供大家参考。

草原教学反思8

  在上《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时,上课已接近尾声,我正引导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让孩子们在朗读想像中体会草原静谧的美。按教学设计,我该引导学生朗读全文了,让他们能在朗读中体会草原的动态美与静态美,同时领会课文的条理。可刚读完第三自然段,第一组里就冒出一只小手,“汪明宇,你有什么事吗?”我耐心地问。汪明宇站起来,拿起书汪明宇,,郑重其事地说:“老师,我知道为什么说羊群像白云。”我很高兴,提醒全班学生:“同学们注意了,现在汪明宇小朋友有一个重大发现,让我们来听一听。” 汪明宇说:“因为白云是白的,羊群也是白的`,所以说羊群像白云。“

  汪明宇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冒出了更多的小手:“老师,我还知道。老师.我还知道。”“吴雪倩,你说说看。” 吴雪倩站起来,说:“如果是一只羊的话就不像白云了,要许多只羊在一起才像白云,”

  “对。还有,如果羊群在跑的时候也不像白云,因为白云不会跑得那么快。只有羊群一边吃草一边走的时候才像朵朵白云在飘动。”杨俊干脆就不站起来,坐在座位上直接插话。这时我再让学生读这句话,学生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下课铃响了,虽然教学任务没能完成,但我很兴奋。

  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如果我在教学中对第一只突然举起的小手视若无睹的话,我想我会错过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失去一次又次和学生真正交流学习的机会: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在乎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老师不再是孤独的演奏者,才能使课堂响起动听的交响乐。

【草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反思06-25

【精华】《草原》教学反思07-05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12-02

草原教学反思15篇03-12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10-06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音乐欣赏教学反思02-22

教学拼音的教学反思12-19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6-17

匆匆教学反思01-23

《温度》教学反思01-24